白話佛法一 -4、學佛修心的目標(二)
詳細介紹
白話佛法一 -4、學佛修心的目標(二) 修心的目標有了,那麼修心怎麼修,怎麼擦拭我的心?這要靠心的理解來實現——悟。悟就是想通,我們總是說要悟,可道理都擺在那,輪迴因果,緣分命運,還有什麼可悟的哪?實際上,明月飛花,一草一木無不帶來悟的契機,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都有可能讓我們領會更多,悟就是將佛法應用到生活中去再從生活中體會出佛法的一個反复練習的過程,就是我們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反复應用基本綱領反复做練習題再從練習中掌握基本綱領直到熟練掌握,應用自如的過程。修心路上的每一次正確應用佛法,心境就提升一分,同時又可能前九次全對,但第十次錯了,就可能導致修行前功盡棄,所以才說修心路上“如履薄冰”。有很多同修對台長的“說法”研究得非常仔細,理解得非常透徹,修得非常精進,這是好的現象,說明大家認識到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但是從網上問的問題和平時的待人接物上可以看出,很多人現在還處於還債的階段,還沒有認識到佛法即人生,學佛先學做人的基本道理。雖然因為念經的原因,脾氣上有了改進,但並沒有主觀上開始反省自心,主動地找毛病改正品行,也就是說佛法還沒有被應用到生活中去,還沒有把佛法主動地應用到自己身上。比如說“戒定慧”,有多少人仍不明白為什麼要戒,戒什麼,怎麼戒了就能定?為什麼要定?定什麼?這些都是心中要明白的問題。同樣很多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一些前人總結的經驗,也要從中悟出它的原理,它依據佛法的哪個基本定律,這樣才能明白前人為什麼這麼說。比如說,為什麼“忍辱能精進”,依據哪一原理?為什麼要這麼強調“無我”,有什麼作用?等等,不僅知道這句話,也能按著做,不能只是簡單地機械地照搬套用,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舉一反三,真正明白真正會應用,這一點和我們學習數學應用定律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悟”並不是那麼遙遠抽象,在每天的學佛中,實際上我們都已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開悟:怎麼念經?念經怎麼就會變好?小房子是怎麼應用的等等,接下來就是要係統地有意識地悟,想更多的“為什麼”從而明白更多的道理。修心的人不敢做壞事就跟懂法的人不敢違法亂紀一樣,因為他明白道理。
修行修什麼?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目的是要達到覺悟的最高境界——徹悟。修行有三個方面:行為的規範,言語的禁忌和意識品行的提高。實際上,當我們知道了塵網中孽力佔很大成分,而孽障又是來自於“身口意”,那麼就很容易理解這三點的目的都是為了避免造孽。行為的規範杜絕身體造的孽障,言語的禁忌使自己不造口業,意識品行的提升又是為了防範意念上的壞念頭,從而少造意業。
明白了這些原理,我們就可以以此為基準修正行為,減少孽障,不再編織新的塵絲。當然應用這個原理到生活中去和應用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每個人的領悟力。比如說:工作單位的領導明顯地加大了你的工作量,使你每天埋頭苦幹還常常加班加點,但別人同樣的薪水,可要清閒的多。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忍住不罵人,你能忍住不做出格的事,可內心裡你能不能真正地不生氣呢?不生氣又為什麼這麼重要呢?你不生氣,別人會不會認為你是懦夫呢?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什麼呢?
這些都要靠我們自己來領悟。每回答一個問題,你的境界就增一分,領悟的不同,境界就不同。如果領悟不出,則會時時比較著別人的工作量,不停地感受著不公平待遇,漸漸地憤恨起來,這時候孽緣早已種下而不自知,反而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漸失道心。“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正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所以台長不可能把每個人要悟的答案都擺在面前供大家選擇,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宗旨就是用因果、緣分來理解生活,用台長教的法門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做功德不起惡緣來作為約束自己的準繩。
修行的三個方面並沒有講到積功德,那功德怎麼會是修行的結果呢?修行三個方面直接的結果就是做善事,持善念,說好話,都是功德。
修心修什麼? 修心是修行到一定階段後必然要面對的一個題目,初學者或還沒有感應的人,可以先專心致志地消業障做功德,這是因為當身上的孽障還很多的時候,你的債還太多,心上的污垢還沒有擦拭,談不上修心。而當我們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往往這時候會有經歷過夢考,如聞到了天檀香,見到菩薩笑等靈感後,逐漸地修心就擺在面前了。這就是台長所傳的“修今世法”區別於其它“修來生法”的一個特徵。魔由心生,實際上心魔和孽障是密不可分的。現在我們能夠還債後再修心,那麼我們就可以輕裝上陣。所以同樣是修心,台長的法門明顯可以讓大家的心障減輕,容易克服心魔,提升境界,收到成效。
從修行的三個方面還可以看出,修行和修心是息息相關的,要修正自己,首先就得發覺自己的行為上有什麼不正的地方。這個“覺”的過程就是修心的過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修心沒有一定的明確規定,按部就班的操作規程,具體說明如何修心,因為各人的業力不同,修行所遇到的障礙不同,從而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萬別。但萬法歸一,無論我們修心之路有多麼大的差別,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佛心菩薩心,佛心即是眾生心,菩薩心即是慈悲心,所以只有時時反省自心,對照佛心菩薩心,就能找到心中要修正的地方,從而修正我們的行為。
佛心就是無我地想著眾生的苦,菩薩就是慈悲喜捨,這都是極高的境界。所以是我們的榜樣和修訂的終極目標。修心的基本起點就是修正心靈,達到心淨心定的境界,也就是著眼於實際,從我們身上的毛病找起,去除三毒“貪瞋痴”,去掉我執他執,從而定下心來,一心修行,得到心靈的純淨,逐漸地明心見性。見到我們本來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養壯大,發展成慈悲心。
什麼是心淨? 修正心靈為修心的出發點,但不同的人對正的看法不同,哪怕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可能都認為自己是正。這就 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題目,什麼是正?怎樣是正?一個自私的人會說“人不都這樣嗎”?一個經常和妻子吵架的人會認為她總是這樣不關心我,而一個與80歲的老媽十年不相往來的兒子也會振振有詞地說:“她當年對我老婆狠得不得了。”在這種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認為自己錯的人,怎麼會突然去反省呢?什麼是他們反省的契機?這個契機多來自外界,如某日法會上台長的一句話,有時坐車也能產生一些悟性,一個兒子扶著年邁母親的一個剪影,或者是同事敘述的一個鄰里舊事等都可能是幡然悔悟的契機。但契機必須有功德的積累做基礎,正所謂“厚積薄發”,無論是通過念經還是做其它善事積累功德,只有到了這個層次,才有“一點就破”的可能,這個層次就是導致這種“不正”的孽障消除了,心靈上遮掩你本性的污垢擦掉了,這時候才能見到“不自私”的本性、“愛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同時要心中認識到還有製造這些污垢的源頭:貪瞋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十有八九大多數都因為貪瞋痴,所以稱為“三毒”。剛對自己的自私心理批了好一陣,轉眼單位裡評職稱,又是當仁不讓,舍我其誰;剛把老媽媽接回來,10年冰凍得以化解,媽媽一句話又暴跳如雷……剛剛見到的一點善的本性又無影無踪了。
所以三毒不除,修心則是事倍功半,甚至寸步難行,即使久負盛名之有修,也有不能盡除三毒的可能。這一點只能由自己解決,別人的勸告,別人的幫助等外來之力是起不到決定作用的,哪怕是台長耳提面授讓你別貪讓你不要痴,自己看不破也沒用。有多少痴心男女緣分已盡了,還要苦苦思念,有多少榮華富貴之後不能安於現狀反而孤注一擲,變本加厲後,貪得無厭……這些都是看不破,看不破人生苦短,念念無常。雖然說到緣分因果都明白,但用到自己身上就是另一回事,不再是緣起緣落都是因往世的因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緣分已了,一分羈絆就沒了,不再是人間一切落葉飛花,皆為虛幻,命裡的富貴和自己的往世善業相聯繫,喜歡就應加緊修功德以期來世榮耀一生。所以三毒之害伴隨著修心的全過程,也是修心之人時刻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付三毒的法寶沒有別的,“戒定慧”是關鍵,就是先克制自己,克制了,心就安定就能繼續修行,終有一天能看開看破,這就是得了智慧,從而此毒就不再為毒。再下一個階段,也許三毒又以其它的誘惑出現,看破了財富,又有了地位的誘惑,看破了地位的虛無縹緲,又有了女色的誘惑,看破了臭皮囊,又來了名聲的誘惑等等不一而足。
不單是誘惑,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煩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憂心,心憂則浮而飄,被諸事牽扯,談何修心。 人生在這個世間,就不可避免地和其他人發生關係,我們可以自律不生惡緣,卻不能讓周圍的人也都不生惡緣,如果別人對我們生起惡緣,也就是我們遭遇不公、不平、誤解、甚至辱罵的時候,“忍辱精進”就是保持我們心靈純淨的方式。忍辱不是懦夫的表現,而是唯一的不“接”惡緣的法寶。別人向我射出一根惡緣的塵絲,我們一生氣心中一恨,則塵絲就沾在我們身上,從這一刻起,惡緣的因果就形成了。只有忍辱而不接這口“惡氣”,才能使惡緣不落地生根,忍辱是表象,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瀾視外辱如無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轉心不轉”。
另外要從心中剔除的還有一個“執”,無論是“我執”還是“他執”,都是因為理解事物不全面而造成的一種偏見。由於每個人的經歷和在生活中獲得的感受都不一樣,所以形成這種自己認為正確的偏見。可想而知由於“執”的存在,我們在認識事物和道理上會有這樣那樣的偏差。但困難之處在於,自己不自知不覺察其為偏見,那麼就會被這種假象的真理所欺騙而堅持下去。解決的根本是去除“我”,不以“我知我見”來認識佛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會“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佛法。心要時時地擦拭,消孽障,讓憂愁誘惑等塵埃不著落,從而得“心淨”,心靈的純淨,目的是顯露本性。淨到一定程度後,本性就顯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小心呵護著它,培養牠壯大它,讓它不要再迷失,這才是學佛的入門之時。
那是不是只有脫離塵世才能心淨呢?塵世間是最好的修心地,心不淨躲在深山也還是放不下。求心淨,並不是要求大家放下一切,放下緣分,甚至為了躲避緣分而不與人交往,這裡的“淨”講的是乾淨,純潔,不沾染污穢的習氣和惡緣分;所以心的干淨是修出來的而不是躲出來的。
心定是怎麼回事? 大家信佛都有不同的機緣,有的人很容易,第一次聽台長的法會就堅定地學下去了,有的人聽節目錄音中感到和自己的情況類似就按著台長教的方法去做了,見到了效果,知道所言不虛才信了。不管機緣如何,信了心就定了下來。這種定是暫時的定,身上的病好了,孩子可以開口說話了,知道佛法的偉大了,可是我很忙,忙得沒時間念經,或者先是勁頭十足,然後漸漸疲怠,或者只是怎麼教怎麼做,不去學習,不去領悟,這些都不是定。下次遇到別的問題,如工作丟了,愛情出問題了,還是在原地打轉,不知如何應付;或者我已按台長上次教的方法做了,但我一個月內仍找不到新的工作;為什麼我的愛情用了台長的方法半年還沒來……疑惑隨之而來。有孽障才有牽掛,有了牽掛,“我”就隨著牽掛去了,心也就不定了。所以脩大乘佛法(救助眾生的法)要有小乘佛法做基礎,先要把自己修好,自己的家修好,
只有“心無罣礙”才能“無有恐怖”,再談修心救度他人。 “心定”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堅定的信念,二是堅定的目標;其基礎建立在明理上,明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區別,明白因果,明白靈性世界的真實,明白命運的高低起伏是為什麼,還要明白善緣惡緣業力塵網的關係,這樣才能定下心來修行;同時還要明白菩薩的慈悲,菩薩的偉大和真實不虛,菩薩聞聲救苦的同時,我們要先做好自己的功課等。這樣才能堅信目前的困難是有原因的,困難也是暫時的,從而達到心不隨境轉,境轉心不轉,一心覺悟的境界。當然這是比較高的境界,我們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知道了方向,我們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至於最終成績如何,還要等參加了考試,待結果出來的時候才知道。
心浮則飄,心淨則定,心定則生道。總的來說,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應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參悟佛法,堅韌不拔,自會漸入佳境。